恭喜!陈梦/王曼昱战胜韩国组合夺冠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卢晓璐。
近年来,法学院代表队还获得了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大陆赛区)一等奖、纳尔逊•曼德拉世界人权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含港澳台)第一名、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等优秀成绩。法学院全体师生将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院而继续奋斗。
法学本科重视国际和多维视野下的专业训练及人格养成。今年,法学院又推出四门在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法学院重视第二课堂教育,实施五维育德工程,贯通六度空间,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创项目、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建设,通过学术餐会、工作论文报告、项目报告会、研究生(博士生)论坛、博士后论坛等机制,加强学院科研凝聚力,培育和打造研究团队。法学院教师与2019届全体毕业生合影展望新时代,两个百年伟大复兴路风鹏正举。
法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等48所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建立了稳定的院际合作关系。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复旦-康斯坦茨法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复旦-北欧司法研讨会也先后在复旦及北欧著名大学轮流举办多届,2018年与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德国汉堡首次成功举办了复旦-汉堡-麦考瑞三校联合法学研讨会,极大提升了法学院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近年来众多校友慷慨捐助,助力学院发展。
在项目研究上,2013年至2018年,经济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44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5项。在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着力完善硕博连读改革,缩减不必要的重复课程,增加更多更新的前沿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从事前沿学术研究。坚持三全育人,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经济学院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育人新格局、新特色、新做法,形成具有复旦精神、经院特色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重温入党誓词心系国家、面向未来,争当国之重器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经世济民 追求卓越 冲刺一流 争当国之重器经济学院 陈诗一经济学院大楼外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复旦公学设立的商科和1922年复旦大学设立的经济学系。在留学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为留学生度身打造了以中国经济为核心的培养计划。
同时,经济学院和MIT、LSE等国外知名大学的经济系合作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和双学位培养项目。经济学院始终将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制定了基础扎实,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强调经济学基础训练,又强调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毕业生做到厚积薄发。他们扎根中国现实,探索经济规律,为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让经济学院蜚声中外。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经济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成了2+X本科培养体系的课程大纲编写,还制定了《经济学院2+X 本科培养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及资助办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将一流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运行机制。
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等智库平台,经济学院专家学者向国家及上海提供了大量咨政建言。校友会成为服务全球校友、助力学院成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平台。2013 年成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RICE),在全国排名前十。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课堂里加入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
2013年至2018 年间,经济学院新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共15 家,目前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校外导师300余名,学生校外生涯导师20名。中国与世界经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带领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梳理了中美之间从20世纪末到最近这数十年来的贸易摩擦,不仅详细分析了近来中美贸易战的来龙去脉,而且展示了中美两国之间经济发展背后的大国角力,从而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摩擦问题,培养学生建立大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同时,理论经济学科入选了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应用经济学也与其他高校联合入选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在智库建设上,经济学院做一流学问,发中国声音,取得突出成绩。学院党委开展主题教育集体学习薪火相传,承继优秀历史传统经济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学术传统,经济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经济学院宋铮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论文《中国式增长》(Growing like China),目前引用已经超过了930次,成为中国学者在国际主流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典型案例。根据2019年3月发表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浅析》(王树森、李钢)的统计,经济学院张军教授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位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总量第二名。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一直以来都重视用特别丰富的经济生活案例阐释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内容,课程内容所展开的社会解剖完全贴合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力图让同学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的经济现实。复旦大学经济学和商科2019年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序列。
1985年4月,经济学院组建成立,依托这个平台,复旦经济学科跨上发展新台阶,步入发展新阶段。2013至2018年间学院共引进各类人才29人,其中海外名校毕业的占 85%以 上。
此外,经济学院高度重视校友资源,深入开展校友联络工作,校友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在专业性研究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双导师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实现学校和业界的无缝连接。
在学术研究上,经济学院继续保持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传统优势,并迅速提升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六年中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 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入选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4人、曙光学者4人,基本实现高层次人才增长目标。
1949年到1984年间,经历全国院系调整,复旦经济学科新建多个系所,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经济学人才。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获评A+,并列排名第一,在参加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的90所高校中位列前2%。按照国际权威评级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对全球大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科排名,复旦经济学科的全球排名以每年上升10位的速度攀升,已经从2015年的第89位升至2018年的第52位,凸显经济学院近年来强劲的发展态势。经济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都在复旦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之列。
在社会影响上,经济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系紧学生与校外导师的联络纽带。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和经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经济学院不断改革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按职能设置了一系列委员会,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面向未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迎难而上,关注中国重大现实经济社会问题,追求重大经济理论创新,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争当国之重器。坚持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经济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研究中国经济重大问题,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国际影响力,为长远发展创造良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一流人才队伍经济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引育并举,建立开放的人才战略。从商科到经济系再到经济学院,复旦经济学科涌现了许涤新、漆琪生、朱伯康、蒋学模、张薰华、陈观烈、宋承先、洪文达、伍柏麟、叶世昌、洪远朋、蒋家俊、尹伯成、徐桂华等一大批老一辈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泛海潮涌催人进,经济风正好扬帆在智库建设上,经济学院做一流学问,发中国声音,取得突出成绩。六年中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 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入选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4人、曙光学者4人,基本实现高层次人才增长目标。1949年到1984年间,经历全国院系调整,复旦经济学科新建多个系所,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战略,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力争获得突破性进步,朝着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在项目研究上,2013年至2018年,经济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44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5项。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依托学校2+X改革,经济学院建立教研室-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三级课程结构,着力打造本科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和数十门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能够按照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开拓视野,强化技能,学以致用。学院党委开展主题教育集体学习薪火相传,承继优秀历史传统经济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学术传统,经济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一直以来都重视用特别丰富的经济生活案例阐释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内容,课程内容所展开的社会解剖完全贴合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力图让同学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的经济现实。【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最新留言